#好文推介#《当你需要这本书的时候,它就正好在那儿》

《论大教堂的倒掉》,“大教堂”到底是指什么呢……

文/胖仔 


在秘密报社出品的原创小说本里,有一本书非常特殊。
特殊点在于,约稿之前,编辑组就认为,它很难成为一本火热大卖的畅销书;
同时,编辑组的大家也都一致认同:我们一定要做这本书。 
这本书,就是作者萍翳的《论大教堂的倒掉》。 


《论大教堂的倒掉》


·这个故事,它讲了什么? 


那么,这本书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? 

它讲呀,有个叫马萧萧的心理学博士生,在美国的一段访学经历。 
马萧萧在达村结识了一群形形色色的人,比如住在隔壁的徐广、黎音音、吕芳,马萧萧的室友蒋元仁,后来成为马萧萧恋人的袁一寰(是的,马萧萧的CP是袁先生)…… 
这些人中的每一个,都有他们自己的秘密。 
其中每一个秘密,要想倾诉出口,对当事人来说,都很不容易。 
随着故事的推进,我们会发现,原来人们各怀心事,各自的心里,都有着难以告人的惊涛骇浪…… 
包括马萧萧自己。 

由于主角的专业是心理学,不可避免,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学的知识。
也因此,有人会担心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,是否会读不懂。 
在这里,胖仔可以担保,作为一个完全不懂心理学的门外汉,一路看下去毫无障碍。 
可能因为,角色呈现的那些案例,都十分容易理解;作者描写的人物对话,也都很接地气。 
还可能因为,主角马萧萧,实在是个太善良太可爱的家伙。
我在读的时候,经常会像马萧萧身边的朋友们一样,忍不住叫:马萧萧也太可爱了吧! 
马萧萧自认意志力不够坚强,无法从事临床研究,也不能为他人做心理咨询,却自愿或非自愿的,接收到了许多他人的秘密,并帮助他们理清原因,疏离症结。
他像是一道丝毫不带侵略性的阳光,贴心熨帖地,照进人们封闭的心灵洞穴。 


他和有恐同倾向的徐广这样说: 

“比如从你的专业出发,说说如何摆脱恐同心理。”徐广轻轻敲打方向盘。 
马萧萧想了想,慢慢地说:“恐同是一个刻板的标签。” 
“确定?”反光镜里,徐广微微扬起眉毛。 
“从我的专业出发,这并不是一种指向同性恋,或者别的什么的恐惧,只是自己有某种空缺。” 
徐广目不斜视,却显然在等他说下去。
“需要明白,为什么会产生排斥,而不是去判断排斥对不对。有的人只是害怕未知,害怕不同,缺乏安全感的表现;有的男人讨厌拉拉,因为占有欲,盲目的自信和力量崇拜;有的人觉得同性……不干净,洁癖是强迫症的一种……” 
徐广忍不住笑了。马萧萧笑着摇摇头,继续说:“有的人是由于不愉快的经历,骚扰,或者只是普通的矛盾,这是创伤后应激;还有很大一部分……其实是不接纳自己。” 
“我是哪一种?” 
“这些经常是交缠在一起的,”马萧萧一愣,顿了顿,“自由心证。” 
“那该怎么办?” 
“如果不为它所苦,那就与它和平共处。” 
“假如会伤害别人呢?” 
“在此之前,它一定会伤害你。”马萧萧看着小区熟悉的红砖墙慢慢浮现在眼前。 
“所以怎么办?”徐广声音平静。 
“面对它,问问自己在害怕什么。”马萧萧偏头看他。


这就是马萧萧一贯的处理方式:他只是想抛掉对错,听一听彼此的故事
不评价对错,其实在日常生活中,很难做到。 
因为,耐心地去了解一个人做出异常行为的原因,比直接对他做出一个道德评价,判断他的对错,要困难得多,费神得多。 
马萧萧却是个不怕麻烦的,对他人有耐心的人,故而,那些深藏秘密的人,最终一个又一个地,向他开启了心房。 
而马萧萧,也在他人的秘密中,照见了自己。 

每个人的衣柜里都有一具骷髅。而柜门是否打开,其实没那么重要。 
我们可以共享,共享彼此的秘密,或者保密本身。 
沙能捏造,水能倾倒,火能点燃,空气能流通。共同的时刻发生了。



·“大教堂”,到底是指什么? 


对于【大教堂】在这个故事中的象征意义,胖仔曾简单粗暴地理解为:心理阴影。 
而作者萍翳,在后记中坦然道: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拟定的,从拟定的那一刻,直到现在写到后记的这一行,我自己都在想,大教堂究竟是什么。这也是小说连载的七个月里,许多读者询问和讨论的问题。 
忝为一个写小说的人,我当然不能给答案,给了就输了。 
身为一个看小说的人,你当然应该猜答案,不猜还看啥。 
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乐趣。 

噫,既然作者如此说了,如何理解,皆是读者诸君的自由和乐趣。 

那么,它到底是不是一个讲述摆脱心理阴影的故事呢? 
或者换个问题,是不是,非得我有点心理阴影,才能从故事中获得共情感呢? 
绝对不是。 
你有过觉得被误解了的时候吗?
明明满怀委屈,却说不出一个字。 
你有过感到孤独的时候吗?
明明有很多朋友,却无人可以倾诉。 
生活里常常有这样一些时刻,那些卒然闪过的情绪,那些一瞬间浮现的孤独和迷茫,那些克制不住的愤怒,和无可奈何的抑郁,还有更多的,连自己都不想承认它存在的负面感触…… 
那些给我机会讲,我也压根不愿意去理清楚,或者,我找不到准确的词句去描述的东西…… 
在《论大教堂的倒掉》里,皆能找到。 

作为一个文笔很烂,性格鸵鸟,平时跟人说话都结结巴巴的我,在读大教堂时的感触就是—— 
哇,终于,终于有人,把我心里想说的那些话,清清楚楚地,给说出来了。 

“……世故的,挣扎的,讨厌的,都是他们的一部分,也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。 
不用害怕。”
作者萍翳在后记里如此说。 

在故事的最后,马萧萧的“大教堂”倒掉了。 
然而这不会是结束,只要人还活着,那座“大教堂”,随时可能再次出现。
只是,假如它又一次出现了,起码,我们已经知道,如何去应对它,与它共处。 


·这是一个与自我和解的故事 


萍翳说,这是一个与自我和解的故事。 
她采用了异常温柔的方式,去写这个故事。 
在这个故事里,有许多好玩的,令人忍不住噗嗤一乐的对话。
马萧萧和他身边的人们都太可爱了,有趣、包容,那些话语里的机锋和智慧,日常中的关怀和温暖,产生了一种令人向往的归属感。 

我就在我们之中。 

还有互动异常可爱的袁一寰和马萧萧,两个人互飚川话也好,富有情趣的撩法也好,兜兜转转还是觉得彼此是适合自己的人也好。 
这是两个都怀着秘密,又非常真实的家伙,想认识他们,得去读这本书。
阅读和发现的乐趣,不该被我全部剧透来剥夺掉。 


最后,说回这篇文章最前面的话。

《论大教堂的倒掉》,不仅是编辑组一致认为好难大卖,又非做不可的书,有意思的是,它在读者之间,也获得了两极化的评价。 
喜欢的,会拼命打call,四处安利,也有人反应好高深哦,看不懂,读不下去。 
这再正常不过了,阅读这件事,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。 
人与书的相遇,需要的是契机。 
现在不喜欢,或许以后会喜欢。
现在读不懂,也许有一天,就忽然懂了。
阅读本来就不需要任何强制。
好在这个故事,萍翳姑娘已经写出来了,而这本书,我们也把它做出来了。 
假如有一天,你突然想要读这个故事了,或者,感觉需要这个故事了。 
不用担心错过。
它就在那儿。 


·以下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制作花絮

1. 在求约稿的漫长时间里,萍翳姑娘一再对我们说“你们醒醒啊卖不出去的啊这篇文好冷啊”,当她终于答应报社的约稿时,全员高兴得手舞足蹈。 

2. 在做封面设计时,设计师eRin问过编辑组,“你们这些迷妹有建议吗?”,胖仔当时正在看艾德里安·布洛迪主演的《超脱》,在电影中神奇地感受到了和读《论大教堂的倒掉》时相似的感受,便报告说,“能否借鉴电影中的黑板画元素,即:把大教堂画到黑板上。”eRin最后采纳了这个建议,并把它用在了内封设计上。 

3. 这篇文章,是在书籍预售之前,胖仔就高呼要写的。结果出于种种“写得太low了咋办,写了也不会增加销量啦,说不定读者嫌弃我写得挫,好害怕连累到书……”这些废柴心态,一直拖到了现在。最后,是报社全员殴打了我,“压根就没指望你带销量,你只要写,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本书!” 
于是,我鼓起勇气,写了这篇文章。


最后的最后,请允许我也推荐一下电影《超脱》

电影《超脱》截图

这正是我想对萍翳姑娘说的话。 
谢谢你,愿意把你写的故事交给我们。 
谢谢你,看见了“我”。 


《论大教堂的倒掉》阅读地址:https://www.gongzicp.com/module/novel/info.php?tid=2&nid=185

余本现货地址:https://item.taobao.com/item.htm?id=560105325637&_u=t2dmg8j26111

评论
热度(11)

© 秘密报社SecretPress | Powered by LOFTER